感觉我们的世界对慢节奏的人很不友好,再怎么想求知,如果要我以高强度、高精神压力的状态去做的话,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知识值得我放弃悠闲平和的生活。有一句话说得很对,哲学是从闲暇中诞生的。既然如此,找不到故乡的孩子也是相当的可怜。

那种田园牧歌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。我曾经对科研的憧憬完全来自于牛顿与苹果树,康德漫步于小径,梭罗隐居瓦尔登湖,而不是坐在电脑面前,脊柱侧弯、屁股久坐、眼睛散光,和计算机打交道,未来只有吃不完的苦。我曾经觉得我是会喜欢科研的,在我做出老师也不会做的题目的时候,压轴题答案对出来一样的时候,在每个新学期,发下的课本还弥散着油墨香和新知识香味的时候。

也许我确实是,但是我连打游戏都没法一天八小时持续一个月,看书不行,跑步不行,吉他也不行,唯一成功做到过的只有读书,读高中的时候。但也得考虑到咱们学六门课呢,而且真是差点就死了。

人擅长什么领域,就会在心中的价值天平上给它加码,以确保自己的价值在自己心中过得去。我想高考之于我几乎所有的意义就在于此了。我确认自己的才能、价值、潜力,我知道我的头脑不会背叛我。我所适应的这条路,它的走向大概就是科研吧?我也曾经这样想过。

但好像不是的。

严谨的逻辑,科学的思维方法,阴云之下的大厦,真理海边的贝壳,我现在也仍然憧憬着。可我不想走那条路。它也许确实延伸到美丽的景色边,可是车票呢?或者是昂贵到大部分人支付不起,或者是以其他的美景代为支付。后者是否值当,我不好说,这只能是个人的判断。

那么,我要走到哪条路上去呢?

走到无论怎样人烟稀少、终究是广袤的那片原野上。独属于我的这一条小径或是平原,独属于我的这一片湖海。我是离群的鸟,冒着饥饿受冻的风险,也要看一看规划以外的人生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、越来越机械化、科技化、去诗意化是无法避免的现实,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生活,也是无法避免的现实。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,而且必须以此为最高优先级。

其实我潜意识里始终在以此为标准做选择。小到必须要看闲书、熬大夜、睡大觉,大到咱们学个理科玩玩就可以了。以前很喜欢 ilem 的白鸟过河滩,白鸟白鸟不要回头望,你要替我飞去那地方。现在一想,为什么呢?我又不是被笼子束缚的鸟,更不应该是被笼子束缚的人。

或多或少早就明白这些,最早可追溯至我十一二岁对着王尔德童话,想象自己去森林里砍树盖小木屋的时候。花了八年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,又花了四年试探这个世界的底线。结果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底线。

我时而惊叹于我朋友的文笔,也惊叹于我朋友与我价值观的一致。

从小到大我见过的成绩好的人太多了,然而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,即使你万里挑一,在这里也有 14 万个,更何况世界不止中国。

然而幸福是一种独立于客观存在的能力,就像物债二分法,所有权的变动无效并不意味着买卖合同无效:你看到什么,听到什么,感受到什么,才是最重要的,跟客观世界是什么样的、跟别人怎么看你无关

所以幸福不是那种一下被人流推到癫狂的短暂欢乐,而是一种长期平和的满足。就按一线城市人均寿命 80 岁来算,再扣除最后几年没有质量的生命、扣除已经过去的 18 年,4 年本科、3 年硕士占据现有生命的份额不少。

既然人生永远没有岸,你的体验不重要吗?


本站总访问量
本站共发表 101 篇文章 · 总计 356k 字
载入天数...载入时分秒...